人体内之水则是指体内70%的体液之水清而不浊。《尚书·微子》:“身中清”。也就是说,这个“清”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之内和身国之中,要使身心都能够达到清的状态,这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把握住身国内的这个“身中清”,是我们认识“清明”这个特征的重要领域。
《礼记·玉藻》:“视若清明”。《淮南子·原道》:“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荀子·解蔽》:“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这也揭示了只有在自己心中定得住,静得下来,再来观察外物,就能够清晰明白。内清是主要的,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只有守住了本,对外在的外物内心就容易达到清和明的状态。
《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对这两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清”就是清在心上,清在身体之内。《管子·轻重己》:“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这就界定了“清”主要用在我们的心,心臓、心区和心场的这个清是关键。心里面真主人的清是核心,只有真主人达到清了,我们信德的规矩才能产生,实现心生规,规再生出矩,信仪和信德就能培养而成。
宋朝司马光《训俭示康》中记载:“以清白相承”。明朝于谦的《石灰吟》非常著名:“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就是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清洁自守,语不及私,做人方正清白,做事清白奉公。
我们古人对于这个“清”字使用得相当准确,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心身之中和身国之内。这也是“清明”这个自然节气为什么要采用“清明”两个字命名的关键之一。可以说,自然万物没有人去进行管理,但是却能够顺应五运六气,自然达到一种清明的境界和状态。唯独我们人,需要用意识的调节、心灵的校正,通过予善信和正善治,才能逐步达到清明。
所以,祖先们提出这个“清明”,实际上是告诫我们人类,要把握住清理自己意识的欲望,把握心灵的清净,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达到一种内在真正的清明,才能透彻地观察宇宙万物,他们是如何效法天地的自然规律,运用五运六气而自然的调节成清明的状态。这个“清”,在修身明德中关键是指人体心中的智识要清纯,私我的七情要少而淡,心灵透彻清亮没有污浊。
“天得一以清”,“浊而情之余清”,“清为趮君”,这是老子五千言中对“清”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