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70063/2022-02073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发布机构: 双桥区发改局
成文日期: 2022-05-06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03-02 10时07分浏览次数:

双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时期,是妥善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提高城乡承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双桥“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富民强区”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双桥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本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攻坚急难险重任务,取得突出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区三园两河一山”发展战略“翻两番、三步走”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挑战,全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0.3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0130元,年均增长9.6%,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二个翻番;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2.4亿元,超过“十一五”计划4.4亿元,年均增长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3亿元,年均增长23.6%。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健上升。围绕“一产做优、二产突破、三产做强”的产业结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到“十一五”末调整为2.1:43.5:54.4。以休闲观光农业、高效设施种植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自然观光型、居民体验型、果蔬采摘型、科技大棚型、休闲庄园型等五类产品,全区旅游专业村3个,接待户发展到220家,其中星级接待户77家,年接待市内外游客54万人次。坚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工业项目,瑞风惠腾风电项目、天大钒业技改扩能等项目投产,北辰集团、天大钒业等龙头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带动了区属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亿元,年均增长 12.4%。第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4亿元,超过“十一五”计划16.4亿元,年均增长17.8%服务业企业达到3700家,金龙建材、老沟庄园、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实施了承德内陆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庞大物流中心等具有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服务业项目。

——服务保障全市发展大局,重大专项成绩突出。勇于担当各项急险重任务,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全力实施“中疏战略”,有力保障了冯营子高教园区、郭营子工业园区、武烈河六道橡胶坝的施工建设,妥善解决了闫营子村矛盾,全面落实了张双铁路、京承、承朝、承秦、承赤等4条高速公路和元雹、狮单6条城市快速路及“四纵五横”城内循环路的征地拆迁任务。打胜了百日拆迁攻坚战,圆满完成外八庙景区周边整个狮子沟镇“五村六片四社区”共计6081户的拆迁重任。承德新城起步区建设、双峰寺空港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投资规模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以实施项目突破年、重点项目攻坚年等系列活动为载体,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7亿元,“十五”时期的2.8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5亿元;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建设项目270个,是“十五”时期的4.6倍;谋划储备千万元以上项目320个,是“十五”时期的3.8倍。承德新城五平方公里起步区项目、狮子园至双峰寺旅游路建设项目、内陆港物流产业聚集区一期工程项目被列入省重点项目,实现了我区进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新突破。列入市级重点项目30个。争取国债资金项目72个,总投资2.3亿元, 到位政策性资金1.1亿元。抢抓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先后组建城建投、农财投、土储中心、普宁公司等4个区级融资平台,累计融资58亿元;抓住土地规划修编等机遇,新增建设用地6.2万亩,破解资金、土地瓶径制约,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和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城市建设管理提质提速,城乡容貌日新月异。城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完成了双峰寺镇、上板城镇区划调整,区域总面积达到667.17平方公里。理顺细化城市管理机制,争取和完善了城郊城管、村镇规划、交通管理和环卫执法等职能职权。不断加强环卫体制改革,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验收。社区建设深入推进,荣获了首批“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称号,“四有一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二仙居旱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靓点彰显。完成了18个老旧小区70万平方米的改善任务,实施大面积拆迁的10个城中村改造地块完成回迁楼主体工程,新民居建设初见成效,“村村通”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区城镇化率预计达到89.02%。

——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1%,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大力开展绿化攻坚活动,新增绿化面积12593公顷,顺利通过国家级园林城市验收。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处理场通过省级验收,投入使用。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改造工业企业电机324台,取缔燃煤锅炉63台。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和18%;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 347天,比“十五”末增加91 天其中一级天数178天。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发展活力大为增强区属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推行财政综合预算、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落实公务员工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圆满完成政府系列机构改革,行政职能不断优化;医疗改革五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民营经济单位总数达到11750 家,实现增加值4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3.9%。组织参加各类招商洽谈活动,签订合作项目17个,合同利用资金35亿元、外资2.1亿美元。到“十一五”期末,累计引进市外资金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73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4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560元,比“十五”末增加6605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64元,比“十五”末增加2064元,年均增长9.7%。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完善,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3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各类社保新增扩面12200人;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低保范围扩大到22446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累计发放住房补贴592余万元,争取廉租604,马架子廉租房工程开工建设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验收和省政府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的检查验收,全面落实各项教育免费政策,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一期工程,投入资金1.7亿元,改造3所学校,新建扩建2所学校,新增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学校4所,八中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河北承德艺术高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资949万元,维修及危房改造学校18所;投资209万元,改造32所学校取暖设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装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38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5所镇卫生院、68个村卫生所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各类疫情的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水平。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残疾人事业成效突出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稳定低生育水平,性别比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积极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为连续七年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做出了贡献。有序落实了全国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任务。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防火、防疫、防汛、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扎实开展“平安双桥”建设,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全面落实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的各项举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认真抓好行政权力网络公开、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

五年的发展与改革实践,不仅为“十二五”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双桥的核心区位优势,努力在科学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双桥特色的跨跃式发展道路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动摇。全力冲破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从双桥实施出发,积极有为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抓大事、做实事、求实效,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不动摇。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惠民工程,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全区人民建设经济强区、和谐之区、首善之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四是坚持“四个服务”、提升功能不动摇。主动服务于市级党政首脑机关、服务于全市发展改革大局、服务于全区人民、服务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五是坚持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不动摇。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是第一保障的理念,从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抓起,不断巩固完善公共安全措施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努力实现发展与稳定并重、富裕与平安共进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展望“十二五”,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也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战略支撑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为我们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平台,未来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优势与机遇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并继续保持增长,经济全球一体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趋势,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步伐加速,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资本、资源、技术和市场。从国内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从省内形势看,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已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主体战略之一强力推进,有利于把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从全市形势看,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的确定、城市“中疏”战略的深入实施、“五区三带”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我区的实际看,双桥的核心区位、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主体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旅游资源、魅力彰显的名城效应,必将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双桥总体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进入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攻坚期、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率先突破期、加速崛起的跨越赶超期。

二是困难与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战略支撑点少。经济整体实力较弱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不强,缺乏带动力、辐射力强的产业类项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整体实力迫在眉睫。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行业发展不均衡。农业、工业受地域条件制约,发展空间小休闲旅游业方式粗放、布局分散、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粗散短低”特征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聚集区进展不快。三是区位优势未充分利用,发展潜力未充分开发。核心区的“生态、区位、文化、交通”等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抢抓机遇、用好资源、加快发展的上升空间还很大。四是城市建设管理任务重,潜在社会矛盾多。对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城市的现代化综合水平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的投入压力巨大,而在城乡拆迁改造、企业改革等引发的一些矛盾依然突出,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基数较低、层次较低的基础之上。面对“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增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创新优势、有所作为,开创双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把“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富民强区”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作为根本目的,把“一体两翼三个隆起带”一体:城市核心区主体;两翼:南部经济功能区和北部活力新城区;三个隆起带:山庄、外庙皇家旅游连绵带、老城区现代服务业承载带、周边沟域经济崛起带作为重点战略,必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生态都市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最根本的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富民强区”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把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把项目建设和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继续坚持已经明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自身发展与国际旅游城市品位提升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干事业,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立足创新推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注重扶弱济困,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牢固树立“服务于市级党政首脑机关、服务于全市发展改革大局、服务于全区人民、服务于国际旅游城市”的“四个服务”发展定位,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今后五年要瞄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主体、发展南北两翼经济功能区,推进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形成规模,把我区建设成为休闲旅游胜地、生态文化强区、和谐文明福地,率先建设产业发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品牌响亮的国际旅游核心区。“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220.6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达到 59200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8%,达到2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增长1.6倍,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一产业注重特色,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5:36.2:62.3,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7.9 个百分点。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民居示范村占比达到60%(包括城中村改造),城市化率达到92%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拉动力逐步增强。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城乡三项医疗保险率达到9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100人;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3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达到市要求。耕地保量保持在6.65万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和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近郊村与城市统一并网。宾馆、酒店、停车、会议会展、集散接待中心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基本达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第一阶段目标。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1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生产总值(亿元)

110.3

220.6

12.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30130

59200

14.5%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12.4

24.8

14.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223.7])

[600]

[1.6倍]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4.4

62.3

[7.9个百分点]

预期性

城市化率(%)

89

92

[3个百分点]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3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7.2

90

[2.8个百分点]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7.6‰

约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

5272

7100

6%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6.66

6.65

-0.14%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25]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

达到市要求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0

26.5

5.8%

约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564

9000

1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560

24000

10%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10353]

[16673]

1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6

<4.6

预期性

备注:

1、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3、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4、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我区约束性指标与市一致,预期性指标与市相比减少了旅游接待人数、居民消费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等三项指标。

第三章  实施“一体两翼三个隆起带”战略重点,

带动活跃发展全局

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支持优势产业率先发展作为全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一体两翼三个隆起带”建设,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主体,建设南部经济功能区和北部活力新城区,发展山庄、外庙皇家旅游连绵带、老城区现代服务业承载带、城市周边沟域经济崛起带三个隆起带,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主体

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大好机遇,立足承德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挖掘皇家、佛教文化底蕴,做足世界遗产资源,做优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和做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社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建设产业发达、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品牌响亮的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样板。

二、加快打造南北“两翼”区域

(一)南部经济功能区,包括冯营子镇、大石庙镇,全力抓好京沈高铁双桥段拆迁建设项目,高品质打造高铁站区域, 重点发展旅客集散接待、商业服务和金融办公等现代服务业;科学开发建设好承德新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级;借助交通枢纽和产业聚集优势,建设以汽车销售全程服务为核心的汽车贸易城和以汽车体验休闲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汽车文化产业园。

(二)北部活力新城区,在双峰寺镇高标准建设空港城,着力打造集信息、仓储、配送、海关服务、市场交易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双峰寺水库建设,主动承接民用机场,规划建设好周边村庄改造,借势发展以会议会展、休闲养生、避暑度假、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区行政中心北移,激活发展要素,做大做精双峰寺片区开发建设,高品位建设集行政管理、商贸发达、适宜居住、生活便利的北部新城区。

三、加快发展“三个隆起带”

山庄、外庙皇家旅游连绵带以狮子沟镇为中心,辐射水泉沟镇,围绕避暑山庄、佛教庙宇,把景区周边打造成皇家、宗教、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休闲娱乐、商贸会展、游览观光、酒店餐饮等功能成熟,旅游产品独特、产业发达、辐射广阔的旅游连绵带。

老城区现代服务业承载带。在老城区区域,包括各个街道和牛圈子沟镇城区部分,借助老城区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优势,大力推进“中疏”战略,重点发展承载新兴第三产业的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以及教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以老城区为中心,贯穿南北的现代服务业承载带,切实提升老城区服务承载力。

城市周边沟域经济崛起带围绕城区周边各村,以武烈河、滦河沿岸和公路沿线浅山区及沟谷为依托,开发建设都市农庄、度假休闲、生态养生、观光采摘等现代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环绕城市的沟域经济圈。

第四章  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突出核心区特点,率先做大休闲旅游战略支撑产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率先发展休闲旅游业

(一)打造北方最大、特色鲜明的佛文化带突出皇家、佛文化、民俗特色,以避暑山庄、外八庙及周边景观带旅游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佛文化内涵,加强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产业的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实施原则,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高标准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加强水系、绿化、环保和环卫等方面的建设,按期完成狮子沟镇域城郊村改造回迁安置,建成具有良好舒适居住环境的现代化模范生态社区加快以普宁寺佛文化为核心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以符合历史文化的特色街区,重点打造中国(承德)民族风景街区、皇家文化休闲旅游区、佛文化休闲旅游带、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区、商业休闲旅游区、承德美食街区。加快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先进文化内涵的文化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着力把外八庙景区周围打造成为以突显佛文化内涵为主线,功能完备、产业发达、特色彰显的旅游连绵带

(二)着力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坚持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开发、打造精品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引导和鼓励外部资本、民间资本开发旅游市场。重点发展体育休闲、山地赛车、健康养生、会议度假、养老服务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线建设,突出地方特点和多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三)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承载和接待能力,重点加强以住宿、餐饮、消费、娱乐为重点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会展服务的中心地位,重点建设僧冠峰休闲旅游度假区暨五星级酒店、嘉和五星级酒店和一批经济型酒店、会务中心,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大对静态停车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景区的交通瓶颈,把几大景区有机的融为一体。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成为环京津休闲旅游重点城市。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构筑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环通三北的特殊区位优势及日趋成型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构筑以空港城物流产业园区、庞大物流中心为依托、以货运市场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内陆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庞大物流园区及邮政物流的建设工作,争取南北两翼的物流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发挥作用

(二)加快物流园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主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中心。规划建设综合商务区、配送配载区、物流仓储区、物流加工区等功能区。

(三)搭建高性能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重点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培育壮大物流龙头企业。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手段,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提升物流龙头企业的发展层次,扩大经营规模,推动专业化产业链和现代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2015年底,争取新建大型批发市场4至5个,打造1至2个销售额达到亿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110亿元。完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区商业格局。重点建设特色街区,包括特色小吃一条街、潘家沟清真食品街、碧峰门民俗文化街、马市街商业街。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包括瑞风建材城、温州商贸城、南部新城商贸中心。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新建和改造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各1处,新建12家居住区菜市场、70家小区菜市场。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下乡工程。

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建立社区服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业,逐步地将社区服务单位办成具有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对实体实行承包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实现社区服务经营机制的多样化。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包括超市、便民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美发店等)、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以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

五、积极发展金融业和新兴服务业

加强金融合作,拓展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业务,形成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力发展创意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开拓新兴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第五章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综合考虑我区城市核心区的位置,农业、区属工业规模小的现状,在现有基础上,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逐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为重点,要重点做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强现有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北辰风电、天大钒业企业在我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天泉制衣、新爱民制药厂,兴达涂装设备厂,新达有色金属铸造厂,畅达集团双龙冶金程前铁矿等传统产业,积极进行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以普特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建友、筑友及正兴彩钢为主的新型建筑建材业。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逐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一)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打造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冯营子镇冯营子、崔梨沟、土洞子,大石庙镇马家庄、双庙、陈家沟,水泉沟镇柳树底、山神庙,双峰寺镇老西营等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果园、生态农庄、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大石庙镇双庙村,重点发展以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农业示范园区。在双峰寺库区及滦河上游,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十二五”期间,新建大型休闲农业示范园1个,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发展家居旅游户500户。

(二)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继续完善和打造沿武烈河、滦河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日光温室500亩,改建旧式日光温室1000亩。同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越夏硬果西红柿、彩椒、茄子、花揶菜等高新品种进行实验、推广,依靠科技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提高种植效益,使蔬菜种植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规模型畜禽养殖业以集约化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畜禽养殖产业。大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石创养殖、双凤绿色养殖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引导禽蛋产业向深精细加工发展,努力扩大“桑叶”鸡蛋等品牌效应,提升养殖产业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通过肉牛养殖、生猪育肥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围绕提高品质、扩大产量、保障供给的目标,全面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养殖。

(四)提高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允许并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培训工作,指导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食品,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有效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培育发展、壮大提升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效益高、带动农户广的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家。

(五)加强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精致、独特、典雅、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质,规划实施好城区改造建设,大力推进北部新城区建设,巩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果,强力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味。坚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十二五”末,全区城市化率提高到92%以上。

一、大力推进北部空港城区域开发建设

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按照城市发展 “南扩、西进 、北延、中疏”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北部空港城区域开发建设,围绕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临空制造业和旅游农业体系四大体系,着重建设临空产业(包括机场商务区、信息服务外包及储备区以及临空制造区)、康体休闲、山地体育运动、内陆港综合物流园区、公共服务以及新农村建设六大功能板块,注重实现与老城区的功能互补。“十二五”期末,空港新城基本完成5平方公里的建设,城区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区人口达5万人左右。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主要市政道路和供水、排水、排污、电力、电讯、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以及市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公建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空港城创业服务中心办公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建设,力争完成部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公园、广场、绿地等建设,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计划建设商住房100万平方米左右。通过五年的建设,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环境优美宜人的北部活力新城区。

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继续实施好“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构建大交通、大景观格局,加强滦河、武烈河、城区旱河和绿、路、景、店五位一体综合整治。抓好景区、山体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一批具有浓郁山城特色的精品建筑和城市景观,打造清新、靓丽的城市风貌。把文化和创意要素融入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完善城区功能分区,突出现代产业支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统筹发展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六位一体”新机制,实现产业、居住、服务统筹兼顾,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道路、水、电、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在城镇周边重点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区和各类园区,推动分散的乡村企业向城镇聚集。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国际旅游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率先做大做优核心区。以实现环卫管理规范化、清扫保洁制度化、垃圾清运经常化为目标,大力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加强垃圾中转站及城区公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确保有专人管护、卫生洁净。以小街小巷、居民小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洁净环境,整修道路,完善配套设施,使环境美起来、地绿起来、路平起来、灯亮起来。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做到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强化小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小区业主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街道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大力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形成运行高效、服务完善、监管有力的现代城区管理模式。

四、

(一)推进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大包扶力度,集中开展“城中村”改造攻坚活动,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对启动的庄头营村、柳树底村、下二道河子村、红石峦村、水泉沟村、石洞子沟村、牛圈子沟村、冯营子村、高庙村、大石庙村、老西营村、狮子沟村、喇嘛寺村、上二道河子村、罗汉堂村、殊像寺村1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如期回迁入住;谋划好狮子园、郭营子、太平庄、砖瓦窑、三道湾、6个村的拆迁改造;深入推进“村改居”工作,切实抓好“四个转变”,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文明建设,逐步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切实把城中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社区

(二)抓实新民居建设把新民居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选择适宜条件的村,以点带面,逐渐推进。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坚持新民居建设与休闲旅游、现代农业、沟域经济相结合,突出农村特色,培育一批品牌旅游新村。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新民居建设,支持新民居建设。统筹城乡能源、交通、邮电通信、水利、流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到2015年,全区新民居示范村(包括城中村改造)达到60%。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水、路、气、和垃圾处理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结构,提高路面等级,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包括自然村),路面铺装率达到100%。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蓄水工程4处,新建水池水窖1900座,解决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五年累计新增户用沼气池500个。

(四)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并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服务公司、资金互助会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完善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等设施,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保障水平。到2015年,综合文化站建设覆盖面达到100%,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将民生问题作为发展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双桥区全体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全方位扩大就业

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作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创业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深入开展“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锻炼和专项服务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递增。开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社区服务等服务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加强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未来五年内力争实现新增就业1.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年劳务输出总量达12000人以上。

二、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预算外收入管理。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范围。积极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实现农村资源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使农民更多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总目标,推进教育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均等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认真解决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不协调问题。积极推进《双桥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二期规划》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市、区统筹,全面启动、分步实施、先改扩建、后新建”的原则,新建学校都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学校进行撤并整合,达到标准化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区教育示范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城市一体化的办学方向。把控制流失生作为当前及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尽快提升初中的办学档次和水平,积极争创省现代化示范初中。高中教育要按照“扩规模、抓特色、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确保本科上线率、重点大学录取率的双重突破。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各镇建1所符合省级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做好随班就读工作,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间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强化扶持措施,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五项重点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人均筹资水平、住院报销比例达到市级要求,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药卫生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市建立以区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在农村建立以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实现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传染病的监测管理,严格免疫规划程序。积极推进妇女和儿童的两个系统管理,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稳定生育水平,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双桥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未来五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7.6‰以内。

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保障政策,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多支柱、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中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争取新农保试点,切实提高我区农民的保障水平。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城乡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大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保证农村住房质量,切实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实惠,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七、加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建设“四有一创”长效机制,努力打造规模设置合理、管理规范有序、环境舒适优美、社会治安稳定、居民生活便利、文体生活丰富、人际关系和谐、服务群众满意的文明和谐社区。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好社区基础设施问题,确保硬件达标。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下派后备干部、选派大学生、社会选举等方式,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切实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全面推进96096热线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形成覆盖街道、社区、楼院三级社区服务网络。深入开展社区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营造安全稳定的社区。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切实增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  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和公共需求增长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社会管理综合调控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加强基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把各种社会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真正把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两新组织”纳入常态、有序管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公正执法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防群治,提高物防、技防建设水平。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和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发挥好帮教组织的职能作用,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三、加强法制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扩大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四、建立公共安全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重大决策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公共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五、强化安全生产工作

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控制、考核、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安全监管,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监察执法,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执法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加大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和 “打非治违”力度。

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加强建立健全食品综合协调与监管、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预防食品质量问题发生。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食品动态监管,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和追溯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假冒伪劣食品,严防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另外,加强防火、防汛、防疫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用生态理念指导产业发展,积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以发展促保护、以发展做大环境容量,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明确区域生态功能分区,建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对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造林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对武烈河、滦河水系的综合整治,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网架。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完善城区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控制全区废气排放总量,认真解决城镇饮食业油烟污染问题。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削减目标。加快农村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区、生态村镇、生态社区活动,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积极推进绿色增长,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抓好工业、农业及生活节水,鼓励工业循环用水,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改进和完善农村供水、用水设施,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开发水电,适时开发沼气、秸秆汽化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强化新(改)扩项目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优先安排低碳产业项目,鼓励支持新能源研发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项目;集约节约用地,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管控建设用地指标,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确保重点项目用地。

三、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社区,探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绿色消费和废物回收利用机制,培育各类再生资源市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抓好双龙冶金、程前铁矿、大窝铺铁矿的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利用畜禽养殖粪便与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大力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全面推进“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和大型秸秆联户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农业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十章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建设创新型双桥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化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精心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宣讲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深入开展赞美承德、热爱双桥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全区人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家园意识。

二、加快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以完善区、镇街、村(社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为重点,建立覆盖城镇、村居的重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完善文体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体育公共设施的范围,改造提升一批主题文化、体育广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服务层次,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商业文化,着力打造体现承德文化的创意大戏。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印刷包装、网络服务、山地体验等产业。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民间工艺美术人才资源,扶持核皮工艺、桃木工艺、玻璃器皿等民间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发挥文物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推进文物保护与永续利用。

四、实施“人才聚集”工程。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加大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优化聚才创业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以一流的创业平台、特殊的薪酬方式、灵活的身份管理、完善的生活服务等为特色的人才体制机制,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技能实用型人才和社会事业管理各类专业人才,为高级专家、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大力宣扬他们的优秀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五、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为目标,加快构建“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主动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技术对接,打造环京津科技合作平台,提升成果转化承接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质。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健全行政问责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行政问责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引进、培育壮大承贷主体、开发主体和合作主体。

深入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传统企业治理结构转型。

二、加速推进区域分工与合作

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综合优势,抓住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快对接京津步伐,主动接受辐射和产业转移,建设聚集效应强的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园区,培育发展养老、健身、度假、宜居宜游生活基地。加强与驻京院校、科研院所、商会联系,巩固已有合作关系,发展潜在的合作伙伴。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和“冀东经济区”,全方位加强合作与对接,积极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到我区投资发展。

三、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扩大招商规模,拓展引资领域,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益。围绕休闲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龙头项目的引进,把资金引向空港物流产业集聚区、外八庙景区周边改造、承德新城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招商,推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化招商、以商引商和节会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加强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消除体制障碍,完善和兑现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配套项目落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培植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15年,累计引进外资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8%以上;引进国内投资114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外贸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必须发挥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明确责任,强化监督,落到实处。

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二、协调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引领我区经济发展最积极的因素,未来五年是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要在继续强化投资拉动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培育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同时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在 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水准,尤其是提高最低工资水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教育、医疗收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即期消费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投资和消费形成较优的比例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投资与消费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区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达到600个,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群众根本利益和人的自身发展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在主导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民意,掌握社会管控主动权。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国家为应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形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引导各地产业发展和整体空间布局,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大政策对接力度,主动加强政策研究、政策对接和政策落实以把握良机,争取国家政策和建设资金的支持以便加快自身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涉及区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而且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规划一经批准,要及时向社会公布,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进一步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咨询机制。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知情权、监督权,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规划纲要的实施开辟畅通的渠道。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规划。实施好、实现好“十二五”规划,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加快“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富民强区”进程的必然要求。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双桥区委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